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阿坝8月16日讯(记者 杨宗友)8月16日,阿坝州建州70周年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福祉专场在马尔康举行。阿坝州教育局、卫健委、民政局、人社局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情况,并答记者问。


(资料图片)

发布会现场

金川中学新校区鸟瞰图

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

“从最初的木板到黑板,再到现在的电子白板、智慧白板,学校的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了。”据阿坝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建州70年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阿坝州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,实现了从“马背学校”“帐篷学校”到现代化教育的巨大变迁。

军训

教育是最大的民生。阿坝州始终把教育帮扶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、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,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实际,科学制定帮扶政策,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“一免一补”、义务教育“三免两补”等民生工程,率先在市(州)一级试点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延伸到中职学校,并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、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。截至目前,累计落实资金43.9亿元,受益学生145万余人次。各项惠民政策的兑现,不仅减轻了农牧民负担,更促进了全州教育公平发展。

汶川县中学德育课

民族振兴靠教育,教育振兴靠教师。阿坝州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、振兴阿坝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,近十年间,通过公开考核招聘等形式共补充教师3628名,完成教师培训8.8万人次。目前,全州共有四川省特级教师34人,正高级教师31人;省级教学名师、名校长7人,省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人,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领衔人5人。全面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,保证了乡村教师“下得去”“留得住”“教得好”;出台了《阿坝州鼓励教师终身从教认定办法》等文件,及时兑现各类教师奖励政策,广大教师的荣誉感、获得感不断增强。

户外自主阅读

从砖瓦土房到高标准教学楼;从一块黑板、一支粉笔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……如今,在阿坝州城乡,均衡的教学布局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。

不断优化就医诊疗条件 疾病“拖、抗、熬”成为历史

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。70年来,阿坝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无到有,由弱到强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。

2022年6月10日,阿坝州人民医院安置点

“建州初期,阿坝州仅有县卫生院6所,边区医疗队1个,诊所3个,医疗人员35人,无病床,平均每万人才有1名卫生专业人员。”据阿坝州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截至2022年底,全州医疗卫生机构1546个,14个综合医院均达二级甲等以上水平,其余所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二级水平,乡镇卫生院(社区服务中心)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分别达97.3%、100%;医疗机构实有床位5472张,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6.71张。2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率达95%。全州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日臻完善,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,人民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。疾病“拖、抗、熬”成为历史。

通过70年不断努力,基本医疗保障从无到有,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,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,全面取消了药品、耗材加价销售,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不断降低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,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逐步完善,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实施,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。健康平台、远程会诊系统、医疗“三监管”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建成投入使用,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。实施“名医、名科、名院”战略和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,中藏羌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。人民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、看不好病”的情况已向“看得上病、看得起病、看得好病”转变。

2022年4月医务人员在远牧点为牧民群众开展核酸检测工作

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…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账单、一项项具体的民生实事工程让更多群众受益,阿坝州交出一份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,一幅美好生活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开。

(图片由阿坝州委宣传部提供)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