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
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,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,不少消费者会选择购买“农科院研发”的食品。“农科院美食”看准了人们对食品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,加之有高校科研院所为产品信誉和质量背书,相关产品在推出之后,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,也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。

然而,随着资本和商家不断涌入,货不对板、傍名宣传、虚标产品信息等乱象丛生,“农科院食品”这个细分赛道也越来越拥挤,呈现出野蛮生长的发展态势。


据报道,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委托专业机构检测发现,某些网上销量靠前或推荐较多的“农科院美食”存在货不对板、傍名宣传、虚标产品信息等问题。业内人士直言,“农科院美食”乱象其实由来已久。

几年前,随着一些包装简朴、价格相对合理的农科院研发美食在社交平台走红,消费者基于对“农科院”金字招牌的信任,纷纷购买。消费者越来越在乎健康管理和营养管理,而农科院研发的食品因为产品原料的专用化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、加工环节的规模化、市场运营的品牌化等,比较符合市场需求,于是贴上各级农业科研机构标签的产品都成为香饽饽。于是,原来寥寥无几的“农科院”食品如雨后春笋一般,以至各个食品门类都有声称来自科研院所的产品进入销售渠道,价格也随之飙升。

农科院食品成功出圈,体现了消费者对科研单位的信任。其衍生的乱象正在挑战食品安全的底线,践踏食品质量的红线,动摇行业市场诚信的根基,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,扰乱行业市场秩序。

可以说,上海消保委的此次抽检,揭开了“农科院食品”的神秘面纱,使其暴露出原形。有些所谓的权威背书,可能只是企业赞助了某项研究,或者相关企业参加了一次行业峰会,销售商就把科研机构的名字挂在醒目位置。如此拉大旗作虎皮的傍研究机构,在其他领域并不少见。不知道相关农科院专家是被蒙在鼓里,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“农科院”产品泛滥成灾,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,其实也在砸“农科院”的招牌

消费者越是信任“农科院”招牌,“农科院”越要珍惜羽毛。不能放松品控或者贪图眼前利益搞加盟连锁、贴牌生产之类自毁长城的动作;同时要严格审查合作方资质,注重商标注册、知识产权的管理,防住李鬼和蹭名牌之流。当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及时出手,针对市场消费热点展开整治,既对农科院是一种保护,也帮助消费者正本清源,买到健康有益的食品。

掌上春城综合整理
来源:北京晚报、法治日报、上观新闻
责编:李佳怡
编审:符亚丽
终审:周健军


关键词: